三篇经济学文献帮你春节反逼婚

发布时间:[2017-02-01 00:49] 来源:其它
核心提示:新一代的我们想要追寻婚姻自由,又不愿伤害父母的感情,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一本正经的回应父母的催婚呢?今天,小编就用三篇严谨的经济学文献为各位(尤其是女性)安利一个大(guan)气(mian)磅(tang)礴(huang)的理由。首篇文献为吴要武和刘倩2014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的影响:剩女?剩男?》。传统的人力资本文献着重探讨个体在劳动力市场的回报(Becker,1975;Card,1999),近年来的研究则将注意力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和婚姻市场(Currie and Moretti,2003;Lochnerand Moretti,2004),将收益定义为个体在更广阔的的回报总和。

  在外奔波了一年,本想回家做一枚安静的美男(女)子,抬头却撞见了父母殷切的期盼:什么时候结婚啊?隔壁老王家的孙子都会打酱油啦!对于那些受过一定教育,背井离乡为着梦想奋斗的适龄未婚小伙伴们而言,“每逢佳节被催婚”可谓挥之不去的噩梦。

  男孩子的情况相对还算好点儿,用传统观念的先立业再成家似乎是个不错的理由,女孩子们则动辄被冠以“剩女”之名,“工作好不如嫁得好”和“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的观念依旧受众广泛。新一代的我们想要追寻婚姻自由,又不愿伤害父母的感情,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一本正经的回应父母的催婚呢?今天,小编就用三篇严谨的经济学文献为各位(尤其是女性)安利一个大(guan)气(mian)磅(tang)礴(huang)的理由。

  专家A:因为“有文化”,所以还未结婚。

  首篇文献为吴要武和刘倩2014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的影响:剩女?剩男?》。传统的人力资本文献着重探讨个体在劳动力市场的回报(Becker,1975;Card,1999),近年来的研究则将注意力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和婚姻市场(Currie and Moretti,2003;Lochnerand Moretti,2004),将收益定义为个体在更广阔的的回报总和。文章利用1999年的高校扩招作为一项社会试验,利用三重差分法评估了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带来的影响。简单来讲,高校扩招作为当时的新政,不仅导致大学生和研究生入学人数迅速增加,同时由于例如女性成绩普遍比男性高,导致接受高等教育人们性别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扩招前、后的学生在婚姻市场里教育、收入等择偶选择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所以比较1999年前和1999年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婚姻市场上的结婚率,是个“干净”的政策评估。

  首先,根据婚姻阶层假说(Choo and Siow,2006;Schwartz and Mare,2005),男性不喜欢比自己有文化的女性,伤自尊;女性不喜欢比自己文化低的男性,没面子。但是扩招之后,随着高知女性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淳朴的择偶愿望变得愈发难以实现。1998年以前,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男性都占显著优势,高校扩招以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更快,缩小了性别差距。近年来,在年轻人口群体中,男本科生的比例下降到50%,男研究生甚至下降到44%—46%。女研究生在数量上已超过男性。

  其次,女性把最美丽的时光献给了学术,等到毕业之后再考虑婚姻大事,才发现自己在容颜与生育能力上都没了优势,这大大增加了她们的择偶难度。文章利用统计模型,研究发现受到扩招影响的研究生,在此期间的结婚率下降了4.8个百分点;相对于本科生,女研究生下降了6.6个百分点;男研究生则下降了3.8个百分点。相对于高中毕业生,25-34岁的本科生在此期间结婚率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女本科生下降了5个百分点;男本科生下降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结婚率显著下降,本科生相对于高中生的结婚率也在显著下降。总的来说,就是受教育延长会降低结婚率。

  但是ta们很可能是“不忘初心”,在守护着最淳朴的择偶观念;亦或智且益坚,在择偶的道路上筚路蓝缕。听到这里,抱孙子心切的爸妈们可能又会发问了:你现在没结婚,该不会打算一辈子不结婚吧?这篇文献在刻画婚姻选择时的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2000年和2005年的人口普查以及2002-200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掐指一算,1999年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到了2009年也不过在29岁,2016年也最多36岁,不婚未必永远不婚。老爸老妈们稍安勿躁,其他国家的经验证据,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专家B:不是不结婚,只是晚结婚。

  第二篇文献《MarriageDelayed or Marriage Forgone? New Forecasts of First Marriage for U.S. Women》出自普林斯顿大学的Goldstein和Kenney之手。近年来,欧洲一些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相比婚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同居作为替代。例如在法国,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同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研究所统计:2000年法国同居登记的人数为2万多对,2011年迅速上升到21万多对,与此同时法国人结婚数从2000年的30多万对减少到2011年的24万多对,考虑到许多同居者没有办理同居登记,因此法国同居者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结婚者。针对这一现象,法国政府甚至还出台了Pacte de Solidarité(两人同居协议)加以规范,难道随着社会发展,婚姻真的要成为历史的陈迹么?

  这篇文献发现美国新娘年龄的中位数从1970年的20.8岁推迟到1998年的25岁,但利用预测模型发现美国女性的总体结婚率达到90%左右。也就是说人们虽然结婚晚了,但绝大多数人仍然不会拒绝婚姻。

  (图表:横轴是年龄,纵轴时结婚人数占所有人口的比例。四个图分别表示出生于1945-1949、1950-1954、1955-1959和1960-1965年的人群。)

  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结婚的可能性越高,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女性更倾向于不结婚的结论。这一结论同样可以利用Becker(1973)的观点加以解释。首先,只要结婚是有利可图的,婚姻行为就会发生,高知女性更容易受到高知男性的青睐,他们之间的结合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不错的选择。其次,贫贱夫妻百事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不是没有结婚的欲望,而可能是无法承受婚姻的负担(Oppenheimer,1994).

  美国的昨天可能正是中国的今天,现在不结婚的人也许不是在逃避婚姻,他们只不过在静待良辰罢了。行文至此,机智的父母们又有话要说了:早结晚结终归都是要结的,虽然你也不容易,但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和睦,还是早点结了吧。

  专家C:早婚多坎坷,晚婚更快乐。

  既然事关幸福,那就得祭出Isen& Stevenson(2010)的工作论文《Womens Education andFamily Behavior:Trends in Marriage,Divorce and Fertility》。这篇文献探讨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离婚、再婚、生育情况、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首先发现了没有大学学位的美国女性通常在20多岁的时候就选择嫁人,然而有大学学位的女性更倾向于在30岁甚至40岁之后结婚,这跟我们上文关于受教育会导致女性晚婚的论述是一致的。同时研究还发现,拥有大学学位女性相比于没有上大学的女性离婚率更低。随着社会的变迁,在结婚5年以内离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没有上大学的女性人群中更常见。

  (图表:横轴是结婚年限,纵轴是离婚人群比例,六幅图依次表示高中及以下学历黑人女性、受过部分大学教育的黑人女性、大学毕业的黑人女性、高中及以下学历白人女性、受过部分大学教育的白人女性、大学毕业的白人女性。)

  相比于没上过大学的女性,有大学学历的女性认同婚姻幸福的比例更高。白人女性中,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还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有大学学历的相比于没有上过大学的女性认同婚姻幸福的比例始终高出8个百分点。70年代上过大学的黑人女性认同婚姻幸福的比例也高出未上过大学的黑人女性13个百分点。

  (表格:不同人群中认同婚姻幸福的比例,四列分别为白人女性、黑人女性、白人男性、黑人男性;四行分别为1970年大学学历人群认同婚姻幸福的比例、2000年大学学历人群认同婚姻幸福的比例、1970年未上大学的人群认同婚姻幸福的比例、2000年未上大学的人群认同婚姻幸福的比例)

  这些实证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当所有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过着“晚婚晚育恩爱一生”的美满生活时,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相对更可能面临的典型人生是“生育,结婚,离婚,单身或同居,再婚”。

  父母的催婚行为无疑是一种汹涌澎湃的爱,当我们过年回家碰上这种爱时,不妨如下作答:专家说了,因为比隔壁老王家的王二蛋上学时间长,所以我会结婚更晚,但是我的婚姻会更稳定幸福。有此等兼顾理论实证的“专家观点”在手,妈妈或许再也不会担心我的婚姻问题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读博士)

  张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在读硕士)

(原标题:三篇经济学文献帮你春节反逼婚)

责任编辑:编辑者

最近访问:

    尊享理财

    个性定制 百万起
    资质证书
    首批独立
    基金销售机构
    监督机构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基金销售监督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自律组织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安全证书
    客户信息安全
    Wosign数字证书

    郑重申明 :

    基金销售业务资格证书[000000302]众禄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众禄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所载文字、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Copyright © 2004-2024 深圳众禄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131572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粤B2-20070119

    众禄二维码
    众禄基金app
    众禄微信公众号